河北金融学院
关注试译宝服务号
试译宝译后编辑实践平台
好课推荐 前往试译宝,备考CATTI  MTI
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翻译实践
以下内容为河北金融学院学生最近一个月内的翻译实践成果

当创新引擎全速运转、智慧之翼振翅高飞时,第三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以下简称“科创展”)再次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5月26日~28日,作为民航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第三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在北京成功举办,七大特色展区的百余家参展单位交出了超4万人次观众参观、签约金额超10亿元的答卷。 “创新领航 智连世界”。近年来,智慧民航建设引领了行业技术应用变革、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从空管系统的智能革新到航班、机场运行的精准优化,从低空经济的蓬勃兴起到适航审定能力的跨越提升,每一件展品、每一项成果都展示着数字化、智慧化、智能化的民航新变化。由中国民航报社和中国民航科普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中兵智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作为民航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展示平台和共创平台,集展览、会议、商务创新、科普等活动于一体,在科技与智慧的碰撞中让人得以窥见民航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感受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展示的舞台 科技创新无止境 更大、更全、更专业——在科创展22000平方米的展区,民航科教方阵、民航直属单位展区、中央企业展区、机场展区、高新技术展区、适航成果展区和低空经济展区等七大特色展区的100多家参展单位纷纷亮相。与往届相比,本届科创展展览规模更大、展品种类更全、展区设置更专业,全方位展现民航科技前沿。 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民航专业性、系统性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本届科创展上,参展商带来了众多围绕飞行、管制、运行、安检等领域的重量级展品,充分展示我国民航自主创新技术和国产装备的“硬核科技”。 在民航局空管局展台,“数字空域智绘天路”8个字十分引人瞩目。天气雷达融入空管自动化系统、面向多主体协同的跑道运行安全一体化平台、基于航迹的运行(TBO)、空域一体化管理平台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展现了空管系统在为人民出行守安全、为民航运行保顺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重庆机场集团展台,全球首套中国制造、完全国产化的跨座式单轨机场旅客捷运系统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该系统实现了最高自动化等级(GOA4级)的全自动无人驾驶。此外,该展台还展示了多跨协同打造“空地一体化”运行场景,为机场融入数字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数字城市治理体系和数字城市经济发展体系提供了“重庆方案”。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展出的具有视频、红外等多个传感器360度无死角巡检的储油库区智慧巡检机器人,中国航空器材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全自动人工智能(AI)对接登机桥,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具备三维立体成像和AI智能识别功能的麒麟系列手提行李CT,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制的涵盖机场目视助航灯光系统、控制系统、调光柜系统的全套产品⋯⋯一家家参展单位的“王牌”产品以本届科创展为舞台,向行业内外展示民航发展的成就。 适航审定是民用航空的安全基石。本届科创展专门设置了适航成果展区,充分展现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从“规则跟随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角色转变之路。让记者和参展观众印象深刻的是,一走近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展台就映入眼帘的C909、C919、Z15、GA20、WZ16等16个通过型号合格审定的国产民用航空产品模型。我国适航审定组织体系建设从小到大的转段进阶、适航审定能力建设的从弱到强,正助力民航适航审定中心锚定“三个世界一流”和“三足鼎立”目标奋进。 “三证齐全”的亿航智能EH216-S,拥有20个旋翼的御风未来M1,行业首创的陆空解耦分体式构型飞行汽车——广汽高域GOVY AirCar⋯⋯在低空经济展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吸引了众多观众拍照打卡。 2024年、2025年,“低空经济”连续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政策端、产业端同频共振,全国多地积极行动,发展低空经济的新赛道日渐开阔。本届科创展紧跟热点,首次设置了低空经济展区,亿航智能、沃飞长空、御风未来、广汽高域、峰飞航空、零重力飞机工业等eVTOL制造企业分别携其航空器描绘未来新场景。 共创的载体 探索技术新奥秘 自“十四五”以来,民航局印发《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关于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 加快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推动民航发展安全基础更加稳固、运行保障更加高效、运输服务更加便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在本届科创展上,“云大物智移”等技术在民航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果纷纷亮相,吸引着往来观众的目光。 在民航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针对鸟击、跑道外来物等机场运行安全的典型问题,多家参展单位带来了先进的解决方案,以科技守牢民航安全生命线。其中,智能防御驱鸟炮是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重点展品之一。在智能化、多层次的驱鸟防护体系中,智能防御驱鸟炮融合了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让驱鸟更精准、更高效。中国民用航空第二研究所带来了防跑道侵入系统的最新科技。基于跑道状态灯的防跑道侵入系统和基于视频的防跑道侵入系统都能以灯光状态变化直接提示飞行员、车辆驾驶员和塔台管制员,精准定位外来物,保障飞行安全。 科技的升级带来了民航的提质增效。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和新技术的推广落地,正助力打通民航生产保障链、数据链和资源配置链,提升精细化运行水平。在本届科创展上,各机场都在展现立足区域特色的智慧发展方向。北京首都机场开展的智慧民航全流程运行场景试点将地面保障效率提高了15%以上,在跑道换向时航班正常率提高约10%;上海机场(集团)则展出了集5G航空应用、机位资源优化、智慧调度系统等于一体的超大型航空枢纽数字化建设的“上海机场方案”。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紧抓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机遇,积极推进“AI+”,已部署超20个大模型版本;郑州机场的多式联运数据交易平台以机场为中心,连通航企、货代、海关等航空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平均每年可节省纸质单证150万份以上,提高数据传输时效20%。 在以智慧促进民航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同时,“科技+服务”为民航服务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航班截载时间缩短5分钟,飞机靠桥率保持在80%以上,“易安检”服务让过检时间缩短一半⋯⋯科技赋能旅客出行体验提升在各航空公司展台得到了集中展出,融入人工智能的产品更是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第三届科创展上,中国航空集团展台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全息等前沿科技,展现了其在打造智慧出行新体验方面的创新实践;在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展台,货物安全智慧眼基于X射线机图像的AI识别技术,能实现对旅客手提行李、托运行李、货物邮件等物品的自动识别;在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展台,其自主研发的“四天”航空软件促进了数据高效流通,保障着旅客出行的每一个环节。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科技+绿色”正助力民航建立以航空器节能减碳为核心,以提高空管效率为抓手,以绿色机场建设为保障,从地面到空中、从场内到场外、从生产到管理、从行业到产业的新模式。 在本届科创展上,有不少着眼于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新科技。“作为零碳机场,鄂尔多斯机场周边建设了8兆瓦的光伏电站和2.93兆瓦/11.7兆瓦时的储能系统,年发电量160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4811吨,形成了‘绿电生产—存储—应用’的全闭环。”鄂尔多斯机场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外,多个展台集中展出了关于APU(辅助动力装置)替代、机场光伏发电、CCO/CDO(连续下降与连续爬升)运行、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流程和环节的最新应用成果。 交流的平台 共同携手向未来 在“智享云端”有奖答题挑战中,观众们积极踊跃抢答问题,现场好不热闹;在“山水相逢·智享云端”民航十佳空乘展演活动中,来自10家航空公司的16位乘务员生动展示了民航乘务队伍的风采;在新疆策勒县民间艺人展演活动中,维吾尔族同胞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山羊舞,展现了策勒县的新发展和民航定点帮扶的新成果⋯⋯科创展不仅是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的平台,更是行业内外互动交流的平台。 民航局统计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民航日均运输旅客223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55.4%,比2024年同期增长11.8%,保障航班9.1万班,各地机场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民航发展如今仍面临运行规模持续扩大、要素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旅客服务需求更加多元等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民航业作为国家重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作用?本届科教展的举办提供了携手推动行业数智化转型、培育行业新发展动能和竞争新优势的机遇。 民航医学中心(民航总医院)与中国民航报社出版社宣教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厦门航空有限公司与航科院(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航空安全防护设备采购协议,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与华数达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航空安全数智化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与中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签署了100架eVTOL意向订单协议⋯⋯在第三届科创展上,多场商务签约活动举办,充分发挥科创展“民航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本届科创展上,民航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展现了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特色和实力: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业和航空制造业的“两业融合”,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大飞机学院和民机飞行技术与运行联合实验室,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拥有的近20家专业研究机构,中国民用航空第二研究所正在建设的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致力于解决数据问题的民航数据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都在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添砖加瓦。此外,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国际航空学院等高校在科创展上集中亮相,分享在搭建人才、教育、科技交流平台方面的经验。 (本文图片均由记者张哈斯巴根拍摄) 与此同时,第三届科创展围绕推动民航科教创新组织了一系列座谈会、主题会议和研讨会,打造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新阵地。在民航系统劳模工匠创新创效工作座谈会上,11位劳模工匠代表及工匠学院代表围绕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了实践经验和心得感悟,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在科技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创新技术构建机场新未来”主题会议上,嘉宾们在观点分享中推动了智慧机场建设理念与实践深度交流、技术与经验充分融合;在“智领未来 融合共生”产教融合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民航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民航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民航产教融合与数字化转型”三大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本届科创展吸引了业内外广泛关注,反响热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环球时报》、《中国日报》、北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持续全方位、多角度报道第三届科创展的最新成果。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民航将持续加大科教创新工作力度,持续推进智慧民航建设,推动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为民航业全方位重塑和系统性升级提供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动力,交上一份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答卷。(中国民航报 记者张人尹)

2025-08-20 郭晓颖 交通运输 中-英

“纸上蓝图”变成“陆上通途” 铁路部门抢抓施工黄金期,优质高效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本报北京6月2日电 (记者宋佳伶)初夏时节,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地下工程站场区主体结构完工,雄忻高铁最长桥梁五台山机场特大桥箱梁架设任务圆满完成,宝鸡至中卫铁路平凉至中卫段扩能改造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大江南北,多个铁路项目建设势头正酣,身着工装的铁路建设者干字当头,把一张张“纸上蓝图”变成一条条纵横延展、焕发勃勃生机的“陆上通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作出部署,提出“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顺利收官”。 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铁路建设关乎发展,直系民生。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充分用好国家“两重”项目支持政策,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施工组织,加强现场作业管控,强化安全质量、生态环保、工程投资控制,确保铁路建设优质高效推进。 放眼神州,现代化铁路网正加快织密、补强。 期到必成!一批项目传来开通运营好消息。铁路有序推进重点项目联调联试,高质量完成工程验收、安全评估、运营准备等工作,确保新线、新站如期建成通车。中原大地,郑开城际铁路全线贯通运营,串联起郑州东站、宋城路站与开封站,推动高铁、普铁、城际、地铁“四网”进一步融合;壮美西部,兰州至张掖高铁中川机场东站开通运营,有效助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旅客快速集散、兰州新区居民便捷出行。 乘势而上!在建项目高标推进刷新“进度条”。铁路聚焦年内投产重点项目,优化施工组织,强化关键节点、重点环节以及大型机械设备安全管控,确保在建项目顺利推进。 看东北,沈白高铁全面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带动长白山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看华北,雄商高铁梁郓段既有梁山、郓城站改造全部完成,建成通车后将协同京广高铁、京沪高铁,打造我国高速铁路网南北向通道的整体交通格局。 看西北,西康高铁轨道施工进入标准化、规模化推进阶段,开通后将更好满足关中至陕南的运输需求、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看华南,广湛高铁佛山站主站房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全线通车后可实现广州至湛江90分钟直达,为沿线居民铺就了“通勤路”,更打造了“发展路”。 万里铁道线上,路网纵横延展,彰显着奔驰向前的强大活力;一个个工程项目捷报频传,让“高铁修到我家乡”的梦想照进现实。 放眼海外,中国铁路正与世界共享中国机遇、中国智慧。 在中亚,中吉乌铁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段重点控制性工程费尔干纳山、纳伦1号、科什特伯3座隧道开工建设,中吉乌铁路项目正线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在中东欧,中方建设者尽职尽责,积极配合做好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诺苏段开通工作,努力按期完成匈牙利段建设。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铁路项目建设,既是国家发展的见证,又是民生福祉的保障。 依托去年底开通运营的集大原高铁,大同南至乌兰察布最快39分钟可达,沿线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区域经济增长打开新的空间;经池黄高铁,旅客可纵览九华圣境、黄山奇峰、太平湖碧波,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再添澎湃动能…… 一条条钢铁动脉,让“诗和远方”无限延展,共绘地区间互联互通的美好图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动力。 千帆竞发势如虹。紧抓施工黄金期,国铁集团正科学有序推进铁路规划建设,提升现代化铁路网整体效能,加快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高质量完成铁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2025-08-20 郭晓颖 交通运输 中-英

交通运输和能源行业都是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也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点领域。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率先建成交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多措并举深入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落实双碳目标的实际行动。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清洁能源升级替代的任务十分艰巨。深入推动交能融合发展,深挖交通基础设施的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加快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推广,能够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有力支撑双碳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二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具体实践。发展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方向,同时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举措。推动交能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型智慧交通网的巨大储能作用,建立交通运输领域新型能源供应体系,将有效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进口依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服务保障国家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是培育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加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交能融合发展,能够为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车网互动等新兴产业、先进技术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支撑,有助于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的融合发展,对于有效盘活路域资源,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培育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是着力扩大内需,推动我国新兴产业实现双循环的重要举措。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推动交能融合发展,通过“车、能、路、云”一体化发展,有效降低公路货运等高碳运输的能源依赖,提升综合运输效率,推进物流行业降本提质增效。同时,还能带动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储能电池、智能充电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发挥我国车船制造和新能源产业链优势,打造新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以及能源革命、污染防治攻坚等战略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政策引领文件不断完善。印发了《交通运输领域美丽中国建设行动方案》《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引导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推广应用。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初具规模。目前,全国依托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120万千瓦,其中公路领域达到98万千瓦,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三是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城市公交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77.6%,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船舶超过430艘。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3.8%,电力机车占比约66%。民航领域积极探索应用可持续航空燃料,机场电动车辆占比达到26%。 四是交通运输绿色能源产供和保障能力持续提高。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累计已经建成充电桩3.5万个、充电停车位5.1万个。2025年3月,上海港实现了首次批量国产绿色甲醇燃料的首船接卸、储存及加注全产业链供应服务。 五是试点示范持续推进。组织开展了“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等试点工程,推动地方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交能融合项目。 多措并举全面推动交能融合发展 《指导意见》定位于交通运输行业与能源行业的协同融合,起草过程中坚持整体设计、重点突出、分类施策等三方面原则。 一是坚持整体设计。《指导意见》按照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思路,统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行、运输装备、运输绿色燃料体系、产业培育等方面,以创新驱动与政策保障为支撑,强化两个行业在顶层设计层面的整体优化与融合。 二是坚持重点突出。《指导意见》统筹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关键领域、具备率先推进基础的重点领域、存在突出问题的短板领域,提出重点任务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标准。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指导意见》按照因地制宜、多元互补、先立后破的推进思路,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交能融合发展模式,保障稳妥有序推进交能融合相关工作。 《指导意见》围绕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燃料供应、产业培育、支持保障等领域提出了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协同。强化部门协同、规划协同、供需协同,推动交通与能源规划衔接互动、统筹规划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二是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管理。聚焦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的主要制约问题,完善要素保障与开发管理制度。三是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依托铁路、公路、港口航道、枢纽场站等多种运输方式,安全有序、因地制宜拓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场景。四是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高效稳定运行。不断增强交通运输能源系统弹性,逐步提升交通运输能源系统应急能力,逐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协同互动。五是推广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积极推动铁路机车车辆、道路运输车辆、船舶、航空器、邮政快递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六是构建安全可靠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体系。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推进绿色甲醇等可持续燃料推广应用等战略要求,持续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能力、逐步完善交通运输绿色燃料储运加注网络等。七是培育现代化产业融合体系。鼓励新模式推广及新兴产业孵化,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产业补链强链。八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交能融合支撑保障政策、加大资金要素支持力度、加强标准规范支撑、推进科技创新、强化试点引领。 为推动《指导意见》落实,交通运输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行动方案,加强对交能融合各项任务的指导监督,强化评估管理与跟踪问效,组织开展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创新试点,全面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2025-08-20 郭晓颖 交通运输 中-英

400所高校都在用的翻译教学平台

试译宝所属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