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通讯员田昀泽 报道: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叠加,出行需求旺盛。南通机场预计,节日期间其保障旅客累计将达10.5万人次,机场通过加密航班、提升环境氛围、聚焦服务延伸等举措,全力保障旅客舒心顺畅出行。 今年节日期间,南通机场联合航空公司,加密大连、贵阳、大阪等航班,新增桂林航点。据测算,南通机场旅客出行热门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重庆、太原、西安、成都、长沙、贵阳、大连、桂林、西宁以及日本大阪等地。节前出行高峰预计出现在9月30日、10月1日,假期后半程返程高峰,预计出现在10月7日、8日。 佳节来临,南通机场在航站区陆侧悬挂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候机楼布置了以五星红旗为主题的大型打卡相框和布景,让旅客在出行途中,共庆祖国华诞。 服务保障方面,机场聚焦服务细节优化,重点加强对特殊旅客、首乘旅客及晚到旅客的出行引导与协助;为进一步降低旅客误机风险,机场在各登机口新增登机提醒服务标识,旅客扫描标识屏幕上的二维码后,即可在登机前30分钟收到系统自动发送的短信提醒。为了提升旅客过检效率,机场还通过动态增派安检维序人员、增设提示牌等方式,提前告知旅客携带充电宝的相关规定,进一步缩短旅客安检等候时间。(编辑:李佳洹 校对:陈虹莹 审核:韩磊)
Gulf Air appointed (17-Sep-2025) Martin Gauss as CEO, effective 04-Nov-2025. Mr Gauss previously served as airBaltic CEO. He replaces Jeffrey Goh in the role. [more - original PR]
中商情报网讯:通过从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中获得重要的新见解,AI和ML技术有潜力实现医疗保健变革。医疗器械制造商正在使用该等技术来进行产品创新,从而更好地帮助医疗从业者及改善病患照护水平。 市场规模 中国AI医疗器械市场起步较晚,目前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中国AI医疗器械的市场高速发展,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24.7百万元大幅增加至2020年的291.8百万元,同比增长134%,预计2021年将继续大幅增长,达到506.8百万元。 数据来源:Frost& 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驱动因素 中国AI医疗器械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主要由以下因素驱动。就医疗器械软件(SaMD)在中国获接受程度而言,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SaMD在中国已于疾病筛查、诊断及治疗等领域获广泛应用。然而,采用深度学习技术的AI医疗器械(如我们的AI医疗器械产品及在研产品)仍限于中国顶尖医院。现在,中国5%至10%的二级及三级医院已采用应用了深度学习技术的AI医疗器械。 1.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 人们一直希望以AI医疗器械解决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应对不断增加的新挑战(如社会迅速老龄化等)所带来的压力。AI医疗器械预计也将在加速创新和重新定义医疗从业人员及机构价值等方面带来变革。 2.对AI赋能解决方案优势的认识增加 随着AI技术进一步发展,预计人们将通过验证AI技术产生可靠及可预测的输出,建立对该技术的信任。随着更多AI技术投入使用,医生和患者将愈来愈能体验到AI赋能的解决方案的进步和效率所带来的好处。 3.国家出台各种有利政策 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鼓励在医疗器械行业中应用AI技术的政策。例如,于2017年,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下一代AI的发展提供清晰方向。同年,国家药监局更新了《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将AI医疗器械列为第二类或第三类医疗器械。于2019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深度学习辅助决策医疗器械软件审评要点》,阐明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要求和审批程序。2021年7月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为AI医疗器械的分类提供进一步指导。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服务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赞助本站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丰蘩 通讯员丁先霞 报道:“我们不一定每次都能找到旅客遗失的物品,但绝不会轻易放弃寻找。”一位清洁班组的老员工这样说道。这份坚持,让“捡”这个动作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今年以来,首新地服站坪部客舱清洁团队凭借高度的责任心,累计帮旅客寻回手机、电脑、证件等贵重物品数十件,收获锦旗11面、书面表扬(感谢信)100余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航服务的温度,成为旅客旅途中最温暖的“安心守护者”。 客舱清洁是基础工作,守护旅客财产安全是重要职责。该团队在高质量完成座椅、地毯等客舱常规清洁工作的同时,始终重点关注座椅缝隙、行李架等旅客易遗落物品的区域,并主动搜寻失物。1月31日,捡拾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及时联系送还旅客;7月4日,捡拾归还商务旅客随身背包,内含电脑、证件等重要物品;8月25日,及时发现送还旅客遗落客舱的一部苹果手机;9月3日,检查座椅夹缝发现旅客黄金项链,半小时内快速取得联系并归还失主......每一件失物找回都是对旅客需求的积极反馈。 (首新地服供图) “一次次找回”背后,是“网格化”检查、快速响应机制和跨部门协作的有力支撑。团队对易遗落区域进行系统化梳理,形成重点检查清单;发现遗失物后立即拍照登记,记录物品特征、位置等信息;基于物品类型、旅客特征初步锁定失主范围,同步上报运控中心核查;与机场失物招领平台联动,快速匹配联系方式,对证件、手机等紧急物品优先直连,确保第一时间回应旅客需求。从责任坚守到系统支撑,从细致排查到高效联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对旅客的真心。(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彤 审核:韩磊)
BEIJING, Sept. 17 (Xinhua) -- The number of trips betwee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member states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exceeded 25.24 million in the first eight months of 2025, up 11.2 percent year on year, data from China's National Immigration Administration showed Wednesday.
(2025年9月17日,广西南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韩正 尊敬的各国领导人,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共同出席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这次博览会和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国领导人和嘉宾表示诚挚欢迎!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2021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中国东盟合作擘画崭新蓝图、指明前进方向。在双方领导人战略引领下,近年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深化。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始终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战略互信,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我们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贸合作。2024年中国东盟双边货物贸易额接近1万亿美元,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双向投资额累计突破4500亿美元。 我们持续拓宽合作领域,携手打造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进风电、水电、光伏等新能源合作,铁路、桥梁、港口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相继落地。 我们坚持包容互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活动蓬勃开展,人员往来更加便捷,越来越多连民心、有温度、接地气的交流互动在双方民众之间架起了相知相亲的桥梁。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前不久,中国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不仅是对历史丰碑的庄严致敬,更是对和平发展决心的坚定宣示。中国愿继续同东盟国家一道,和睦共处、合作共赢,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更多贡献。 第一,加强彼此发展战略对接,不断拉紧命运共同体纽带。中方愿以2026年中国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5周年为契机,同东盟继续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 第二,加快区域开放合作步伐,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水平。中方愿同东盟共同建设好自贸区3.0版,继续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强市场对接,提升设施“硬联通”和规则“软联通”水平。中方愿继续扩大进口东盟国家优势特色产品。 第三,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发展,不断拓展新兴产业合作。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对接和产业园区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稳定、畅通、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共同深挖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合作潜力,深化数字、绿色等领域合作。 第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唱响各国民心相通主旋律。中方愿同东盟深化文化、旅游、青年、媒体等领域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推进人员往来便利化,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继续实施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成长计划,举办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圆桌对话会。实施更多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项目,让中国东盟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将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推各国共同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是推动中国东盟友好交往的盛会,也是促进区域发展合作的重要平台。希望各方用足用好这一平台,深入交流合作,共享机遇、共促未来。 最后,衷心祝愿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圆满成功!
НОВО-ОГАРЕВО, 18 сен - РИА Новости. Электронное голосование себя оправдало, оно максимально объективное, заявил 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и 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В целом это электронное голосование себя оправдало, и оно максимально объективное и дает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людям высказаться", - сказал Путин на встрече с лидерами фракций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партий в Госдуме.
当地时间2025年9月15日至17日,应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政府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巴新首都莫尔斯比港出席巴新独立50周年庆典活动。其间,巴新总督达达埃、总理马拉佩分别会见黄润秋。 黄润秋转达了习近平主席、李强总理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黄润秋表示,热烈祝贺巴新独立50周年。中国巴新建交49年来,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双边关系稳步发展,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明年是中巴新建交50周年,双方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充实中巴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推动双边关系再上新台阶。 巴新方表示,感谢习近平主席派遣特使出席巴新独立50周年庆典。50年来,巴新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未来也不会动摇。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对巴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宝贵支持,希望同中方继续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深化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核心阅读 建筑领域是实施节能降碳的重点行业领域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66亿平方米,对减少碳排放贡献突出。提升建筑能效水平,要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释放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潜力。 节能降碳,要抓重点行业。国务院此前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 我国建筑总量规模大,要提升建筑领域节能标准,当前进展如何?接下来应重点开展哪些工作?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行业专家。 绿色建筑实现跨越式增长 色彩缤纷的铝合金格栅斜向交叉,在夜间的光影作用下,仿佛飘落的雪花……北京冬奥会冰球训练场馆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不仅有超高“颜值”,还实现了超低能耗。“场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相比常规制冷剂能够提升40%效能,制冰余热回收后,还可用于热水供应等。不仅如此,屋面安装的600千瓦光伏发电板能实现年供电约70万千瓦时。”参与场馆建设的中建一局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项目经理冯延军说。 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标准稳步提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田国民介绍,自1986年颁布第一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来,我国建筑节能经历了“三步走”,即在上世纪80年代初普通住宅采暖能耗的基础上,建筑节能比例逐渐达到30%、50%、65%。30余年时间,我国颁布了居住建筑节能(五类气候区)、公共建筑节能、农村建筑节能、节能产品等标准规范,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节能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 根据测算,截至2019年底,我国新建和完成节能改造的建筑,每年可实现节能能力近3亿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4亿吨,有效减缓了建筑能耗总量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我国绿色节能建筑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镇当年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77%,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66亿平方米;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38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3%。根据《行动方案》,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建筑节能对于减少碳排放的贡献突出。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有助于节能及绿色发展理念在建筑全领域更有效落地。”田国民说。 建筑节能降碳面临一定挑战 据介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上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托建筑提供服务场所的第三产业将快速发展,我国建筑用能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还会有较大幅度增加。未来建筑领域还将释放巨大的节能降碳潜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挑战和压力也不小。 例如建筑建设成本上升,面临一定资金压力。“提升节能标准,意味着要降低窗户传热系数、加厚保温材料等,成本会有所提升。另外,我国既有居住建筑存量大,节能改造等工作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田国民说,当前政府在推动建筑节能工作中仍发挥主要作用,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综合能效服务等市场化推动机制尚有待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也在探索之中。 同时,技术攻关仍需继续推进。“比如建筑节能改造的外墙保温材料厚度已经达到15厘米至18厘米。如果进一步提升节能标准,墙体穿的‘棉袄’可能要更厚。这样一来,保温层脱落、易燃的风险也将加大。未来,还要积极研发相同保温效果但更轻薄、防火性能更良好、使用寿命更长的外保温材料。”田国民告诉记者。不仅如此,高效节能门窗,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等建材,装配式建筑连接处防水技术等,都需要依赖更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提高建筑的能效。 除此之外,推进建筑节能还面临一些瓶颈:社会对建筑节能重视程度仍然不高;城乡建设领域“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式建设方式有待转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在城镇与农村之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适应农村特点的政策、标准、技术及制度有待完善。《行动方案》提到,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 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410个钢结构构件、197个屋面单元板块、170个光伏幕墙单元,累计只用了7个昼夜,建筑面积达1063平方米的国家能源集团光伏建筑一体化中心墙体就像“搭积木”一样装配好了。 相比传统现浇方式,装配式建造不仅速度快,还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排放,并且能减少扬尘和噪声等环境污染。数据显示,2020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达6.3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 除了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减少施工现场材料浪费和能源消耗,接下来将如何深入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进一步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建筑运行管理。在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方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程师徐伟建议,应加快“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建设,推动建筑节能工作逐步迈向能耗、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此外,还需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例如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等。《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如今,多地推出相应政策鼓励建筑节能:河北的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高性能门窗、专用特种材料等超低能耗建筑专有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给予倾斜;黑龙江提出,在土地供应、行业管理、税费等方面出台实质性优惠政策,引导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广东对建设、购买、运行绿色建筑或者对既有民用建筑进行绿色化改造的,出台资金支持、容积率奖励、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接下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各地进一步压实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责任,完善相关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本版制图: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1日 12 版)
Post Post Share Annotate Save Print Consider what governance your organization needs to move past regulatory-driven privacy protection into data and data-use ethics. Data, data use, and AI ethics involve more than privacy. Some organizations are adopting principles around explainability, societal benefit, and fairness, among other principles. Identify which principles are relevant, and more importantly, what these principles mean to your organization. Get wide executive agreement on these principles, and translate them into concrete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for each practice within your organization to enact trust-driven approaches. Appreci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I and software. Find the best connection points with AI development teams, given their experimentation-driven approach. There should be oversight as to where and whe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data is accessed, cleaned, manipulated, augmented, protected. Doing so can enable more thorough analysis of broader ethical considerations—privacy and beyond. Build off what you have. No one wants burdensome governance and compliance. But expanding governance practices unnecessarily can lead to poor compliance down the line. Building off the processes that already exist can help reduce any friction and change management required to gain effective oversight. Most use of personal data already requires a 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 or a GDPR-required Data Protection Impact Assessment in higher risk data scenarios. Augment these requirements with additional questions relating to AI, and mandate their use across all AI development. Place particular focus on questions to identify and assess the likelihood and significance of benefits, risks, and mitigation controls. Recognize this action to be a benefit-risk decision-making tool, and bring a broad cross-section of internal stakeholders to the decision input. Align on language. And don’t go it alone: anticipate any differences in how terminology is used between privacy and AI teams. Educate and collaborate to develop a share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erm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with a multilayer approach can help reduce friction and provide the broad range of perspectives necessary for your organization to develop robust and lasting mechanisms for ethical AI. Use AI techniques to address privacy issues. While AI introduces a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in dealing with privacy, it also provides a few innovative ways of solving privacy issues. New techniques like homomorphic encryption and differential privacy enable data sharing through encryption or noise-induction. Federated learning allows insights to be generated locally and aggregated without revealing private data. As an active space for research, AI will undoubtedly yield new applications that may enable privacy protection.
400所高校都在用的翻译教学平台
试译宝所属母公司